本站讯(吴成林报道)近年来,云南省砚山县按照“党建引领、组织带动、党员示范、惠及群众”的思路,大力探索和推广扶贫车间模式,全县共建成产业基地式、来料加工式、居?#19994;?#21830;式和工厂合同式“四型”扶贫车间,探索出“车间建在家门口?务工不用往外走?挣钱?#24605;?#20004;不误?幸福生活人人?#23567;?#30340;党建促脱贫新模式,12月21日,全省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和扶贫车间工作现场会在砚山召开,为全省提供了现场教学观摩经验借鉴。
在实施精准脱贫过?#35752;校?#30465;、州、县、乡各级党委、政府始?#23637;?#27880;和鼓励涉农企业和合作社就业扶贫车间的建设工作,牢固树立“党建促攻坚、党员做表?#30465;?#32676;众得实惠”的理念,筑牢脱贫攻坚的基层基础,打造脱贫攻坚的中坚力量。砚山县在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砚山县关于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关于建立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工委班子成员基层党建联系点?#36139;?#30340;通知》,及时转发并认真贯彻落实《文山州就业扶贫车间工作实施方案(试行)》(文人社发〔2018〕245号),不断扩大“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覆盖面,为助推产业扶贫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截至目前,砚山县共建成扶贫车间17个,组建党支部或联合党支部6个,发展党员71名,入党积极分子15名。通过把党支部建在扶贫车间,依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直接安置2459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示范带动1.2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其中妇女占90%以上,贫困群众每天有了50至120元不等的收入,实现就业增收脱贫目标。
砚山县就业扶贫车间主要表现为产业基地式扶贫车间、居?#19994;?#21830;式扶贫车间、来料加工式扶贫车间和工厂合同式扶贫车间。全县扶贫车间容纳产业涵盖蔬菜育苗、水果种植、手工艺、农产品加工、服装加工、玩具、电子产品、藤编等8大门类、10种产业,扶贫车间和产业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形成了“建一处车间、进一家企业、筑一个堡垒、脱贫一批贫困群众”的扶贫新模式。
“产业基地式”扶贫车间。稼依镇宏茂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党支部积极响应各级党委、政府和工商联号召,通过“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技协+基地+农户”产业扶贫模式,带动发展软籽石榴种植8500亩、百香果种植基地2000亩、草莓种植基地200亩,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913户,惠及农户2000多户增收,?#34892;?#25512;动了地?#25945;?#33394;农业结构调整,实?#21046;?#19994;与农户“双赢?#20445;?#22521;育了一批通过“租金、?#23665;稹?#34218;金”增收的“三金”农户。该合作社依托产业基地,积极创建就业扶贫车间,100亩现代科技大棚和10亩蔬菜育苗车间成为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生产扶贫车间。在通过流转土地、加入合作社入股分红带动40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增收脱贫的同?#20445;?#19982;40户卡档户签订长期用工协议,优?#32469;?#29992;贫困群众务工,合作社年育蔬菜苗80万株,务工人员每天工资收入80元—100元,年人均务工收入3万元左右。2017年4月20日,合作社将当年的分红资金161.6万元分发给入股的40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扶贫车间务工的群众,通过长期规范化的技术培训,掌握了水果、蔬菜的科学种?#24067;?#26415;,促使其在生产、发展等各方面观念的深刻转变,也拓展了贫困群众?#21360;?#33510;力型”向“技能型”劳动力的转化,?#34892;?#28608;发了贫困群众通过发展生产致富的内生动力,为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优调强奠定良好基础。
“来料加工式”扶贫车间。砚山县在落实“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过?#35752;校?#36305;出了“即搬即拆全搬全拆的‘新速度’?#20445;?#36208;活了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盘棋?#20445;?#21560;引了一批在外打工懂技术、善经营、有门路的青年回乡创业。由曾在深圳打工的砚山籍返乡创业青年李达向等创办的砚山顺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维摩乡炭房易地扶贫搬迁点创建的就业扶贫车间,实现了“车间建在家门口,挣钱不用往外走”的目标,为安置点农户224户107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13户1011人)?#32469;?#30041;守?#20808;恕?#22919;女在家门口或者居家就业提供了平台。公司每月2日按时与务工人员结算报酬,贫困群众可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到扶贫车间制作或者将原材料带回家中完成,每天可获得50—120元不等的收入,月收入在1000元—3000元左右。维摩炭房易地扶贫搬迁点留守妇女达100余人,年龄在30岁至60岁之间的农村妇女普遍?#37038;?#25206;贫车间的做法和报酬。目前,砚山顺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共在砚山江那镇龙潭寨、舍木那村、干河乡的沙都卡村等建起了7个以手工艺品制作为主的扶贫车间,累?#24179;邮?#20102;近1000名学员,稳定就业45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0人,完成手工艺品制作140余万件,发放报酬52万元。扶贫车间借鉴了深圳同行业企业?#21335;?#36827;管理模式,向群众提供简单易学、容易上手的产品?#20998;鄭?#36798;到“现学现会,?#24605;?#25379;钱两不误”的效果,深受群众?#32469;?#26159;居家妇女欢迎。
“居?#19994;?#21830;式”扶贫车间。大力推广“基层党组织+互联网+地?#25945;?#20135;”的做法,鼓励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骨干、大学生村官参与电商创业,带头领办网店、微店等,实现农村劳动力、特色农产品、乡村旅游等在网上?#24179;?#33829;销,拓宽贫困地区增收渠道,形成具有砚山特色的“党建+电商”脱贫新模式。维摩乡白沙坡纸艺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砚山县居家刺绣、电商销售平台与非物质文化深?#26085;?#21512;的扶贫车间典型,由非遗传承人、入党积极分子王陆芬创建。自2014年以来,白沙坡民族刺绣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春天,通过县乡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扶持帮助,该合作社通过“扶贫车间+订单+合作社十绣娘”的发展模式,以白沙坡村为?#34892;模?#24102;动江那、干?#21360;?#30424;龙、乎远、稼依等乡镇的妇女发展刺绣产业,产品?#26029;?#39321;港、上海、广州、重庆等地,砚山少数民族的手工刺绣终于登上大雅之堂。白沙坡村被命名为“云南省十大刺绣名村?#20445;?#34987;誉为“针尖上的白沙坡”。该合作社与省内实力雄厚的“云南他杰民族刺绣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充分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壮族妇女手工刺绣?#23478;?#30340;独特优势,开设民族刺绣培训班,对建档立卡贫困妇女进行集中技术指导,培养了一批懂政策、有技能、会经营的刺绣致富带头人。在白沙坡村以及江那、干?#21360;?#30424;龙、平远、稼依等乡镇多个村寨培养“绣娘”3500余人,用零散的时间接纳刺绣订单挣钱。每人每天可获得工?#24066;?#25910;入50—150元,人均每月增收2000至5000元。2018年以来,累计培训“绣娘”800余名,实现增收400余万,其中电商销售50余万。该扶贫车间共有416名“绣娘?#20445;?#20854;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4户,有25户通过刺绣可年均增?#37038;?#20837;3万余元。王陆芬正在尝试对“绣娘”进行系统化、专业化培训,进一步增强绣娘的设计理念?#22270;家?#27700;平,提高绣品的质量和?#26639;校?#23558;?#23601;?#27665;族特色与时代流行元素相融合,探索打造集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产品生产实行顾客与“绣娘”一对一“私人定制”的农村电商模式,让村民离土不离乡就能脱贫致富。
“工厂合同式”扶贫车间。砚山县依托文山?#25512;?#39321;食品有限公司建立“生产扶贫车间?#20445;?#20844;司免费提供?#32622;紜?#21270;肥?#22270;?#26415;指导,带动949户建档立卡户发展辣椒产业扶贫种植6035.8亩,预计实现收入3060余万元。该公司“生产扶贫车间?#20445;?#20026;每个贫困户配备至少两个辣椒?#20998;鄭?#23545;?#24335;?#25353;照1.5元/市斤的保?#20934;?#31614;订?#23637;?#21512;同。建设辣?#20998;种?#22522;地,与农民合作社、种?#19981;?#21450;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与3个乡(镇)签订产业扶贫合作长期协议、18户专业辣?#20998;种?#22823;户、4个农民合作社签定长期种植?#23637;?#21512;同。公司把辣椒产业化、标准化发展作为?#34892;模?#20135;业链向前向后?#30001;歟?#23558;种?#21360;?#20892;药、肥料供应与农业生产连接起来,基本形成了农产品加工、销售与农产?#20998;种?#29983;产一体化格局。并由县农科局专家为种植辣椒的贫困户提供专业技术支持与指导,联系云南辣道贸易有限公司建立销售渠道,对维摩、阿猛本地小辣?#26041;?#34892;品牌包装,打造一村一品,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实?#21046;?#19994;发展与贫困户现有产业的精准帮扶。